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广深科创走廊观察:如何把人才技术输出转换成GDP
2017-07-21

       “科创方面,广深之前并没有政府层面的深度合作。”聊起“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在广州科技部门工作的罗雄(化名)直言不讳。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学界认为这是一条对标美国硅谷的“高速公路”———128号公路科技走廊的“广深高速”升级版,而官方也对它寄予厚望。今年5月22日上午,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省党代会报告中就提出: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

  如何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特别是广深两大核心城市将会如何进行深度合作,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都是备受各方关注的焦点。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下简称“国经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在接受南都专访时透露,《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中,该规划将对“广深港创新走廊”制定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思路。

  广深莞聚集广东六成高新企业

  对于广深科创走廊,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早有关注。

  在他看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对广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以广深为核心的珠江东岸地区,在城市、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已经逐步形成紧密联系的一体化区域。深圳、东莞加上广州东部,总面积达8000多平方公里。以占珠三角15%的面积,承担了珠三角近六成的地区生产总值,特别是在创新经济方面已有良好的创新基础,聚集了广东六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

  而目前这个地区创新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四大特点。首先,广深两大中心城市已成为深度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门户城市。其中,深圳是IBM、苹果、微软等全球科技企业的全球研发网络组成部分,而广州则扮演着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机构集聚载体的角色。

  除此外,这个区域整体已经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其中,大企业在专利申请等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并主要集聚在广深两大城市,中小企业则主要分布在广深高速沿线等制造业集聚区。

  第三个特点是,区域创新资源存在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态势。在广深城区持续集聚大量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的同时,部分新的创新平台正在凭借良好的环境品质和便捷的交通联系,承载着区域创新要素的外溢。

  马向明以松山湖为例说明这个态势。松山湖自2001年成立以来,陆续配套了高品质居住、公共服务功能,并于2010年获得了国家高新区的扶持政策,此后释放了高品质空间环境所带来的巨大红利,并吸引了一系列高端创新要素。随着华为、散裂中子源等龙头企业和国家级大型科研机构陆续进驻,松山湖正在逐步成为区域创新格局中的重要支点。

  最后就是传统产业空间和新型创新载体紧邻布局、相互促进的特点。在广深走廊上,既有工业化时期沿107国道、广深高速等交通设施形成的传统产业带,也逐步产生与其平行发展的由深圳大沙河、光明新区往东莞松山湖伸延的科技创新带,从中可以看出珠三角的产业基础在产业配套和创新成果转化方面为新型创新带提供了重要支撑,新型创新带则通过创新要素外溢促进着传统产业带的转型升级。

  广深两地创新发展思路相似

  从马向明的分析可看到,广州的研发基础,深圳的科创产业氛围,令广深两地创新互补的地方清晰可见。但为何却迟迟不见官方对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有具体行动。

  究其因,罗雄认为,或许与一直以来广深作为珠江两岸的核心城市各自发展有关。“比如,广州有广交会,深圳有高交会,基本上毫无联系。”南都记者综合网上信息发现,近年来,广深两地的合作多是企业行为。比如富士康8K项目落地广州增城区,腾讯微信总部落户广州琶洲,“从政府层面上来说,两地基本上没有牵头共建过科创项目”。

  而广深科创核心区的天河区和南山区,则一直处于广东经济第一区的较量中。深圳南山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科技创新力及迅速崛起的总部经济。天河区的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近年来亦是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连续10年排名广州市各区第一。天河区与南山区的GDP近年来差距不断缩小,从经济大区迈向创新强区。

  有专家认为,南山和天河抢位“广东经济第一区”的背后,其实是广州、深圳这两个广东最大的经济“发动机”正在开足马力,全面升级创新、创业的展现。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也说明近年来广深两地创新发展思路的相似。比如广东曾提出要落实珠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规划,制定2015-2017年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方案。里边就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广州打造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尽管此后的《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又提出,珠江东岸要建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珠江西岸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但从现实来看,广州、深圳和东莞的创新发展并无差异化,“比如都要搞人工智能产业、都要弄大数据产业”。

  国经中心执行局主任张晓强也持相同观点。受广东省政府委托,国经中心成立课题小组,帮助广东做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调研。张晓强表示,放在产业层面来看,虽然珠三角各地都会注意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产业,但同质化问题依然存在。一提产业发展,都是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虽然交通基础设施有很大发展,但大枢纽、大物流功能,城际交通便利化程度乃至珠三角东西岸协同发展还是有一定差距。

  但张晓强也认为,广深两地还是具有科技创新的互补优势,关键是如何才能实现良好合作。而这个良好合作则将有助于整个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焦点

  A广深科技走廊该如何错位发展

  如果将“广深高速”比喻为广深科技走廊的“生命线”,那么这条智造产业的“高速公路”应该如何设计?“广深”两个大站应该覆盖哪些区域?

  在美国,有128公里和101公里两条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走廊。“但即使是同在美国,这两条走廊也各自有自身明显的特点。”据马向明介绍,128走廊以大型骨干企业引领的科技园区为主要特点,深圳目前以大型企业为主的特点与其有相似之处;而101走廊则是以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外溢为发展特点。

  基于区域整体现状、穗莞深三市的差异特点和大湾区的未来格局,马向明认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应该是“三核、三带”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三核”当然是走廊上的三市,广州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密集的优势,强化以“学”和“研”为主的基础创新功能,扮演起“创新大脑”的角色;而深圳市场活跃,资本化能力强,可以扮演起“创新引擎”的角色,进一步促进全球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与培育。东莞依托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为区域创新成果转化提供重要载体,可以发挥出“创新基地”的角色。

  具体形态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应该是由北中南三条带来组成:一是以深圳大沙河、深圳光明新区、东莞大朗中子科学城、松山湖(生态园)、广州中新知识城等为主要节点,由珠三角环线高速串联形成的“北带”。二是以广深高速沿线地区为载体,从深圳福田延伸至东莞城区和广州主城区的“中带”。三是由广州琶洲、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广州南沙,延伸至东莞滨海湾新区,深圳大空港、前海的“南带”。其中,“北带”将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中带”将凭借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发挥创新成果转化载体的重要作用。“南带”将以三市的重点平台为龙头,集聚科研机构、资金、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紧密对接市场,成为国际性技术创新和专业创新高地。

  B人才技术的输出如何转换成当地GDP?

  尽管目前诸多专家已给出了关于广深科创走廊的美好蓝图。但广深科技创新的合作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下才能走到一起呢?

  “其实有很多现实问题要考虑,要解决。”罗雄认为,首先,科创走廊从广州东部出发,经过增城区。这里未来应该是联系东西两岸的重要枢纽,因为增城不仅有火车站,而且根据十三五规划还要有机场。如今,富士康8K项目也落户至此,未来,增城的科创发展前景可期。但目前来看,该区的科创氛围还不足,高新企业数量有待提高。

  而东莞的科创核心地带在松山湖地区,即东莞的东部。它处于广深科创走廊的中部。这些年来,深圳部分重要科创项目已移至东莞松山湖地区,比如华为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就转移到这里。

  深圳的科创项目是否愿意来广州,首先看企业的发展规划需求,此外,也要看政府的引导,“这是一个整体规划,哪些重点产业在西岸,哪些在东岸,这样分配有什么好处,会给哪些政策支持。”据广州某区招商部门负责人介绍,现在从工业和商服用地地价来看,广州比深圳有优势,广州的用地储备总数也多,这也是富士康8K项目落户广州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广州的科技人才基础好,但是否愿意将人才输送出去,也有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考虑。”罗雄直言,比如人才提供过去了,那对广州的GDP有何体现?这些年来,广深在人才方面的竞合关系很明显,经常被业界拿来对比。为此,广州也一直在提高科创产业基础和氛围,留住这些科研人才。

  近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个新文件,或许能打消广州的顾虑。日前,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由国家统计局印发实施。其中,研发支出(R&D)计入GDP(国内生产总值)这一调整,将对各城市的GDP总量产生拉动作用,届时,科研经费占GDP比重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将成为影响城市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

  对话

  国经中心执行局主任张晓强:

  两地人才资本充裕

  但要打破行政束缚

  受广东省委托,国家智库之一的国经中心,已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进行专题研究论证。广东省在国经中心课题组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已形成规划文本初稿。国经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近日接受了南都记者有关规划建设广深科技走廊的专访。据他透露,目前正在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对广深港创新走廊制定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思路。

  南都:“广深高速”被称为打通广深科创互通的一条“命脉”。在你看来,制定这条“广深高速”的主要思路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张晓强:你这个“命脉”形容非常贴切,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研究报告的内容看,广深高速连接的是大湾区“四大创新极”中的三个:广州、深圳和香港,这三个创新极通过广深高速实现互相联通,不但促进了三个创新极之间的沟通合作,同时也带动了整个大湾区创新圈珠江东岸地区的科技创新带,能够发挥引领、带动、辐射作用。

  未来,沿广深高速将实现创新资源聚集整合,不但能够吸引国内人才、技术、资金等科技资源的聚集,也能通过香港实现国际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创新资源的聚集,实现三地之间创新资源的联动,同时,推动创新成果向外辐射转移,逐步形成科技创新带,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圈的东半圈。所以从整个大湾区来看,广深高速不仅仅是广深科技创新的互通合作,也是整个大湾区对接国际科技创新的重要通道。

  南都:尽管此前广东曾定义珠江西部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东部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但目前看,广东深圳东莞等多地都是趋同化发展,这种现象是否会影响彼此的合作?

  张晓强:目前的广东对各地的产业规划定位进行了初步分工,也是根据当时和可预测的各地资源配置情况而规划的。但实际上,各地的产业和科技资源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各地在追求自己发展目标过程中出现趋同化也是正常的,这种趋同化发展既带来了竞争,也带来了合作。竞争就有利于产业创新升级,合作有利于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链。这种产业发展趋同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政府有形的手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于目前广东省各地存在这种趋同化趋势,我认为非常正常,下一步可以通过调整政府规划引导和充分利用市场力量达到整个区域发展目标。

  南都:广深要想在科创方面合作,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其实多年来,广深甚少在科创方面有深度合作。

  张晓强: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在创新市场、产业及体制机制存在不同。例如,广州基础研究实力雄厚成果转化能力弱,而深圳科技转化能力较强而科技潜力弱;在创新产业上,深圳高科技企业相对较为聚集、数量较多,广州传统企业相对较多;在体制机制上,深圳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更高,吸收外部创新资源能力更强。从这几方面看,广深两地还是具有科技创新的互补优势,如能实现良好合作,将有助于整个创新走廊建设。

  目前,两地合作存在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现在行政体制问题,按照行政区域考核本地经济发展,这造成当前两地竞争大于合作的局面,下一步看是否能从广东省层面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考核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一些调整,运用政府的力量实现合作大于竞争,才能两地真正实现共赢发展和广深创新走廊的顺利推进。

  南都:目前在国家层面,是否针对打造广深科技走廊有一些规划构思?

  张晓强:目前,国家层面对广深科技走廊已有一些明确的规划和思路,例如,早在200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提出“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建立联合创新区……形成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主轴的区域创新布局”。2015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提出推进粤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创新平台建设,其中就包含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之间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的对接与融合。目前正在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也将对广深港创新走廊制定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思路。

  南都:硅谷的“高速公路”打造经验,或者国内外是否有比较好的科创区域深度合作范例可供广东借鉴?

  张晓强:美国从硅谷旧金山湾的128号公路沿线聚集了大批高科技创新公司以及世界知名高校,实现了区域科创资源和产业创新的有效聚合,这对硅谷和旧金山湾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过头来看广深高速沿线,广州集中了多所知名科技类大学和国家重大科研中心或基地,深圳已经成为国内知名大学科技创新基地聚集区,沿线产业和科技创新已经实现了高度融合,整个区域的科技人才和资本比较充裕,形成创新走廊的基础已经非常厚实。但是,与硅谷128公路相比较看,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包括打破区域界限,从整个广东省,甚至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层面来进行科创体制机制的创新,最大限度发挥各地区的合力。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上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的转化融合,才能更好地推进广深科创走廊的建设。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QQ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